第363章 封禅泰山,比肩秦皇汉武?_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
新笔趣阁 > 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> 第363章 封禅泰山,比肩秦皇汉武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63章 封禅泰山,比肩秦皇汉武?

  第365章封禅泰山,比肩秦皇汉武?

  这几个军士据说是守城的,战役发生在金国弃城离开,从南京到洛阳,当时他们驻守中间的一个小县城,守军不过几千人,金军大军来攻,举国之兵十几万。

  高丽人坐的比较远,根本听不到上面说什么,身后还有人比他们坐的更远。

  现场还不安静,人群中经常发出欢呼声和叫好声。

  整场听完后,高丽人连一个字都没有听到,但身边身后的百姓们都好像很兴奋,听的很清楚的模样。

  最后讲完后,现场不知是谁在振臂高呼,大宋万岁,陛下万岁。

  然后越来越多的百姓也加入到其中跟着大叫。

  几个高丽人花了几十文钱,一个字都没听清,然后迷迷糊糊跟着散伙的人出来。

  到了外面他们才回过神来,赶紧找人问问,刚才都说了啥。

  那人也说没听清。

  高丽人说,那你叫的一头的劲?

  那人傻笑,大伙都在叫,我不也跟着叫么。

  接着又对高丽人道,书院墙上会贴出来,如果识字就去看看。

  高丽人只能去看。

  现场的公告写的相当煽情,洋洋洒洒好几千字,把书院右边墙都贴满了。

  公告里先把几个军士家庭背景说了一遍,比如有个姓宋的军士,开赴前线前,家中母亲病重,原本上官指挥允许他请假回家,看母亲最后一眼,但姓宋的听到要杀敌报国,有机会收复河山,毅然决定不回家。

  中间又把几人守城时的画面写的和小说似的,连高丽人看的都热血沸腾。

  在公告的最后,几个大字写在书院墙上:“保家卫国,抵抗鞑虏,人人有责。”

  高丽人信没信不知道,反正城中百姓们是相当激动,而同样的事情,也陆续在大宋各地进行着,各地都有退役回来的军士在宣传他们的事迹,这些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也会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大宋子民,为保卫大宋,延续汉人政权,踊跃参军,投入战场。

  ――

  临安城。

  赵与芮正在火器局机械司。

  今天机械司给他用水力钻床钻了一个钢管出来。

  赵与芮正拿着钢管在看,铜管长约半米,孔径像枪管,外壁也比较光滑。

  结果还算不错,但过程相当麻烦。

  他一边看,火器局的工匠官员们一边向他解说中间的辛苦。

  这让他感觉,穿越后打造火枪,相当不容易。

  赵与芮早就想打造火枪了,毕竟这是所有穿越古代的主人公第一件想干的事,他连燧发枪的图都画的了个大概,当然,零部件他自己也不熟,只能靠想像,准备了好几年,这件事才开始干。

  据官员们说,仅这根管子,就用了一个多月时间才打造完成。

  管子需用百练精钢,即用熟铁一次次锻炼,仅这步就要好几天。

  接着要把外围弄成圆形。

  最早他们想和明末一样,以钢板卷成筒管状,这样比较简单。

  但赵与芮要求钻孔,所以只能先把外围弄成圆形然后再钻孔,这步可以用模具法,倒也省事。

  第三步钻孔用水力钻床来干,钻头比枪管材料多练了几次,韧性更好,但就这样想钻进去也不容易。

  官员们两头钻,左边钻会换右边,基本一刻钟换一个钻头。

  用了十八个钻头才完全钻好。

  而一个工匠打造这十八个钻头,就要半个月时间。

  如果是一个工匠带几个工人干这事,一个多月才能干出一根管子,相当费时,费力。

  而且这还是半米长的,显然不够造枪,还没有精加工。

  赵与芮听完后微微有点沉默。

  加工枪管最大的难度就是钻孔,钻孔最大的难度是钻头。

  除了钻头的长度外,还得有耐用的钻头,才能干这件事。

  他们的钻头主要用来削木,钻木,钻熟铁,消耗就挺大的,如果用来钻精钢损耗相当快。

  而且受限于这个时代的工艺,他们的钻头前面是十字形的,比较粗糙,需要先用模具做出来,然后精修,打造钻头都要好久。

  赵与芮试过用打造出来的钻头,再切钻头的膛路,同样不经用,用模具造钻头是最快的,当然质量也差。

  “那就用卷起来的方法。”赵与芮感觉现在工业还没发展起来,只能先用土方法,即卷管法。

  卷管法简单易行,但不经用,估计打二三十枪后就得爆废。

  当天赵与芮在火器局决定用卷管法,打造枪管。

  枪管长度类似鲁密铳,分大小两层拼接套合,长度约在一米二左右,重量约六斤半,加上后面的部份,约一米五,重九斤。

  这个长度和鲁密铳相似,重量比鲁密铳重了约两斤。

  重量加重的原因是赵与芮要加重枪管壁,增加枪管使用次数,至少得达到三十枪甚至五十枪的使用寿命。

  火枪的枪管改成卷管法后,枪管打造就简单了,后面就是其他部件。

  大部份常用部件赵与芮自然能记得,板机,击锤,火门,瞄准装置,为此他还专门让木匠做了个简单的木制火枪。

  这火枪比较简单,只有板机,火门等几个零件,是赵与芮小时期做火柴枪的记忆。

  然后赵与芮对着工匠们细说。

  这里放火药,这里装燧石,然后扣动板机,击锤和燧石打击点火,火药爆炸,产生冲击力,让子弹射出。

  他讲起来很简单,但具体构造完全靠自己猜想。

  至于火门在什么位置,板机怎么敲击,要不要弹簧,赵与芮原本也不知道,好在这几年工匠们一直在根据他的说明再研究,目前已经能成功击发起火,唯一的难度就是怎么搭配到枪管上面,能完美运行,完成击发。

  今天赵与芮在火器局呆了一上午,中午都是在火器局和几个官员一起吃了午饭。

  在赵与芮和官员们看来,以大宋现在的能力和工匠们的实力,有赵与芮这个老师在前面,火枪打造不难,难的是质量提升。

  赵与芮走时要求工匠们,用钻孔法弄一根火枪,用卷管法弄一根火枪。

  工匠们认为钻头没这么长,只能和卷管法一样,以大小管套合,钻两根,甚至三根不同的枪管套合起来。

  下午回到垂拱殿,赵与芮御案上已经堆满了内阁秘书郎们先批的奏折,在赵与芮的改制下,大宋的内阁体制和大明学习,但又有不同。

  因为大宋没有司礼监,也没有宦官批红的事,通常内阁每天值守人员批完之后,分按重要和不重要分类堆放在赵与芮的御案上。

  等赵与芮坐到御案前,就能一眼明了。

  从左至右,依次是军事,民事,吏事,财事,其他诸事等。

  赵与芮把民事的放在前面,也是代表他比较看重民事。

  今天值守的内阁成员有刑部尚书李皇、秘书郎黄朴,谢方叔。

  三人在皇帝进来时正在议论什么,看到皇帝进来,三人赶紧起身,然后叩礼。

  “免礼免礼。”赵与芮随意的挥挥手,来到自己御案边上。

  胡松很快端上来一杯凉水,这会七月份,临安还是比较冷,皇帝平时喜欢喝凉开水,而大部份臣工们,都还是习惯喝凉茶。

  看到皇帝坐下,李皇与黄朴,谢方叔两人对视几眼,先站到皇帝御案前。

  赵与芮左右看了看,先抓起关于军事。

  按赵与芮的要求,越是重要的越放在前面,越是不重要的,越可以放在后面,他通常先看军事最上面的。

  第一本不是奏折,而是孟珙从陕西发来的信件。

  他率五万大军三万民夫自陕西陇佑地区入西夏,最后从河州发信向临安。

  这信是一个多月前发的,一路经各省达到临安,用了一个多月时间。

  这是孟珙向皇帝简单说下自己的战略和意图,不算加急,所以走的不是很快。

  赵与芮打开匆匆看了几眼,又拿起下面一封。

  下面这封发自二十多天前,来自西夏境内。

  这封信比前面发晚了十几天,但和前面的同时到临安。

  孟珙说阔端集中数万兵马来阻击,他临时决定先去打夏州附近,抢些人口物资,再回头想办法水淹中兴府。

  赵与芮原本就是和他商量好,准备去水淹中兴府,但水淹中兴府要有几个前提,一是自己要有足够的物资能够长期生存,二是能守住蒙军的进攻,三是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干活。

  当年蒙军水淹中兴府,有前两个条件,但没有民夫,所以工程干的一塌糊涂,最后还淹了自己。

  孟珙先去抓人,赵与芮认为没什么问题。

  赵与芮估算着时间,现在孟珙军应该和蒙军干起来了,如果孟珙军被包围,或已经在中兴府城外驻守,后面的信使就无法再过来,赵与芮也回信也毫无意义。

  赵与芮相信孟珙,更相信自己的计划和战略,所以也没准备回信给孟珙。

  将领在外,怎么打,如何打,还是让他们自己决定比较好。他远在数千里之外,轻易不要去影响将领们,何况还是孟珙这样的名将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orkon.com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xorkon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