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3章 可以得罪宋人,没必要惹怒蒙军_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
新笔趣阁 > 人在南宋,我与蒙古争天下 > 第323章 可以得罪宋人,没必要惹怒蒙军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323章 可以得罪宋人,没必要惹怒蒙军

  彭义斌没回答,反问:“不是说李知县病重在床吗?”

  李也不怕,淡定的道:“本官身体刚刚好了些,正准备召集全县官绅,去拜见彭将军。”

  “县中册簿可在?”彭义斌又问。

  “蒙古人走时一把火烧了。”李几乎没有犹豫。

  “李知县没开玩笑?”彭义斌笑问。

  “。。”李愣了下。

  “希望李知县不是开本侯的玩笑,不然,本侯可是要砍李知县的头的。”

  众人这才知道,彭义斌还有侯爵,这不是开玩笑嘛,原本山东一个泥腿子,现在摇身一变,成宋廷的王侯了?

  宋廷真是无人可用,这种人也能当侯?现场所有官绅们齐齐鄙视了一下彭义斌和大宋。

  只有杨春发现彭义斌说砍头的时候,脸上带着笑容,但这笑容,一点不好笑,而且非常残忍。

  他扭头看看李,想用眼色提醒下李,但李根本不在意,也不知道有没有听清彭义斌的话,或者以为彭义斌和他一样,在胡说八道。

  接下来彭义斌好像无所事事似的,随意站在原地和院子里的人聊天,并让杨春一个个介绍下。

  大伙也只能打起精神应付彭义斌。

  现场基本都是大名县最有权势和最有钱的,很多人还是当地豪强。

  豪强在两宋是什么意思?

  早先有部份都是义军,有部份是地主私人武装,大部份都是泥腿子出身,因为乱世愿意拼命才出人头地。

  像蒙古的汉人万户,很多都是当地豪强。

  豪强们都有自己的兵马,有些做大的豪强要么投降了蒙古,要么跟着金国,大部份都干到了万户,像蒙古的刘黑马,金国的武仙都是。

  还有的兵少就会留在各县府,谁来跟着谁混,有时侯也会随军出征。

  彭义斌笑眯眯的一个个认识了下,反正在场的基本就是代表着大名县最有钱,粮田最多,商铺房产最多的一批人了。

  这也是各地地主豪强们常走的套路,每当有新势力进本地,就会聚一起考虑对策,是真心附从,还是随意应酬。

  众人在院子里随意的聊着天,期间李提意外面较冷进屋子,但彭义斌没理,大伙只好继续在外面吹着冷风。

  也不知过了多久,突然从东面有波宋军过来,每个人还捧着东西。

  李扭头一看脸色就变了。

  哗啦啦,一大堆册簿被扔在走廊里。

  有宋军上报,找到仓库和册簿了。

  接着从后面拎出一个瘦瘦的中年男子。

  那男子一脸苦笑,表情惊恐。

  “嘶”李又惊又怒,这是县衙典押周仲友。

  周仲友左脸上红肿肿的比较明显,像是被人抽了几巴掌,正可怜巴巴看着李,好像在说,老爷,我是被打的,不要怪我。

  “济南侯这是何意?”李指着周仲友道,为何打我们的典押。

  “周典押深明大义,带咱们找到了册簿,李,你在耍弄本侯吗?”彭义斌冷冷看着他。

  李面不改色:“或许是本官弄错了,蒙古人走时,说要烧了册簿,可能走的太急,本官向济南侯认错。”

  “特娘的。”彭义斌装斯文早受不了,直接破口大骂:“你当老子好糊弄是吧,来人,把李一家全砍了,拖到县衙外面砍。”

  “嘶。”现场所有人惊恐失色。

  “啥?”李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。

  没等他反应过来,四周一涌而上几个军士,直接把他往外拖。

  这下李才知道彭义斌不是开玩笑,也没打算和士大夫共天下。

  “济南侯,济南侯饶命,饶命啊――”李瞬息鬼哭狼嚎,但宋军根本不管,一路拖到外面,很快就听不到声音。

  刚刚还有些喧闹的院子里,一下子安静了很多。

  所有官绅都是脸色发白,一脸不可思议。

  彭义斌这时转身看向杨春:“从现在起,你就是大名县的知县,等朝廷正式公文到了,会给你该有的待遇。”

  “啊”杨春啊了声,他不怎么想当宋朝的官啊,但没办法,现在也不敢说不,只能强笑,多谢济南侯。

  “来人,查抄李家中财产,分一半给周典押,不,给周县尉。”彭义斌走到周仲友面前,伸手拍拍他肩膀:“周县尉,你现在就是我大宋的正式官员了。”

  “除了李家中一半财产,朝廷会另外还有重赏,对于支持朝廷,为朝廷做事的人,陛下一定会重赏。”

  周仲友哭笑不得,心想我也没做啥啊,是你们逼我的,不过他知道彭义斌故意如此,只能陪着笑点头。

  彭义斌上来就砍了李全家,着实把现场的官绅们吓了一跳。

  接着彭义斌让全礼带着杨春和周仲友一起点验大名县册簿,统计全县粮田房产最多之人。

  然后转身问杨春:“现场这些人,可有平时做善举,为百姓的人?”

  杨春愣了下,看看现场不知如何回答。

  “即然没有,那就全部查抄。”

  这会各地的豪强地主,基本杀一百个不会错一个,难得有做好人。

  好人是发不了财的。

  而且彭义斌也不是杀他们,就是全部查抄家产和田地,每户留一百贯钱,少量粮食,让他们去蒙军控制地,比如去西面和彰德,北面的顺德都可以,你们比较欢迎蒙军是吧,那就去蒙军地盘。

  说完之后转身而去。

  现场顿时炸了锅,没想到宋军这么狠,而且比蒙军还不讲理。

  刚刚还与他们谈笑风生的彭义斌转头就把他们所有人控制在县衙,然后派人按个查抄。

  大名县里顿时鸡飞狗跳,很多地主的粮仓都被查抄出来。

  宋军是非常阴险,每到一户,先查抄所有能找到的。

  等找完所有财富,粮田之后,还有些地主会隐藏着粮仓和银钱,这时,就要求他们自己家里的亲人也好,亲戚也好,管家仆人也好,这些人来举报,谁第一个举报,可分到查抄的一半。

  有些可能只有地主自己知道,地主们也不愿意说,没关系,反正地主家全家被驱逐出大名,自己去蒙古人控制地。

  宋军后面再慢慢找。

  宋军像土匪似的在大名一番查抄,最后驱逐走了几百户大名县有钱有地的官绅们。

  半个月的时间,先后抄没粮食二十多万石,银钱财物房产等合计上千万贯,粮田更是几十万亩。

  这会正是秋收之后,很多地主藏有大量粮食,现在全便宜了宋军。

  接着宋军开始把这些没收的粮田,分给大名百姓。

  这招打土豪分田地,不管在什么时候,都相当有用。

  宋军分田也是有套路的,先分给原本各地主豪强的佃户们。

  佃户是很多地主豪强的军队来源,他们本来就是无田或少田之人,因贫困而高价租地主豪强们的田,现在宋军先分田,每家每户十亩起,一下子拉拢了他们的心。

  而且宋军田租也低,只要两成,再加两成税,等于是四成。

  原本他们田租就在五成甚至五成以上,还要另外交税,并且田还不是自己的。

  现在宋军答应他们,耕种交税十年之后,田归他们私有,即十年后,不用交田租了,只需交税。

  如果家中有青壮愿意当兵,则直接不要田租。

  如果家中有青壮经常参与朝廷征发民夫,帮朝廷做事,每年做足四个月,则免去田租。

  这些政策出来,大名县刚刚失去主家的佃户们,纷纷投入宋军怀抱,无人会再想念以前的主家。

  彭义斌再次征发民夫帮忙做工事时,城中报名百姓越来越多。

  分完佃户们,彭义斌手中还有不少田,则分给大名县田少的百姓。

  比如每家人均不足两亩以下的,然后是五亩以下的,尽力保障大名县每家每户都有五亩以上的田。

  这批人被新分到的田,交税两成,原本自己持有的田,三年免税。

  另外城中原本有田的百姓,三年免税。

  赵与芮的政策一条接一条,全部是拉拢人心,宋军才进城半个月不到,一套政策下来,几乎立刻赢的全城百姓的支持和赞颂。

  赵与芮在这边原本就没有税收,现在他直接免税三年,百姓们得到实惠,他并没受到损失。

  而他查抄了几十万亩田,分给百姓之后,手中还余下近十万亩。

  可以陆续分给驻地军官,兵士和官员们。

  彭义斌带兵进城时,大名县的百姓们十分漠然,很多人看他们,还如同看着仇敌。

  但等彭义斌把地主豪强和粮田较多的一批驱逐出大名后,再一套政策下来,立刻赢得全城大部份百姓的支持。

  当然,此时城中还有不少商人和读书人,他们很多算是中产阶级,粮田可能不是很多,但有商铺和家产,他们对宋人的政策并不是很满意。

  宋人的政策全都是针对普通百姓,让普通百姓得到实惠,而他们受益比较小。

  很多人以前都不用交税,宋人的三年免税反而不是好事,代表着三年后,他们要交税。

  好在赵与芮马上第二波政策上台。

  先是军队和地方官府和当地各商铺商谈采购事宜。

  驻军每年消耗油、菜,肉,布、铁料等各物,以后改为当地采购,与各商家签定合约,以略低于市场价购买。

  朝廷以后只给当地驻军提供军饷和军粮和军备,其余物资尽量当地采购。

  这可是笔大生意,而且涉及很多商行,合约还规定,朝廷每年会抽查所购物资和价格,若物资质量好,价格正常,可能把商行列入优先合作范围,有机会获得更大的采购单。

  这样大名城的各商行们就会展开竞争,同时把他们的利益和朝廷绑在一起。

  对于读书人,赵与芮在大名县筹建学校,招募读书人来教书。

  朝廷是不给工资的,但从查抄的房产,商铺和粮田中给些读书人。

  比如有的读书人田少的,可以拿五亩田,当十年工资,你认真教书,这五亩田就给你,你不认真教书,五亩田可以收回来。

  别人建学校得花钱,赵与芮在新占的地方建学校都不需要花钱。

  抢来的钱粮就能支持他干下去,反正每一亩田,折两年工资,一幢房产是折多少年工资,一间商铺又是折多少年工资,这样读书人是纷纷报名,强烈要求帮忙教书。

  几套政策下来之后,大名全县上下与宋军利益绑在一起,宋廷也彻底巩固了对大名的统治。

  这会别说蒙军打回来,就是宋军撤出去,让给蒙古人,大名城上下十几万百姓也不答应啊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xorkon.com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xorkon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